快来看(鳌太线到底有多可怕)鳌太线路图片,鳌太,是一条怎样的线路,驴友拆掉遇难山友"纪念碑,
“有些人的梦,全世界都不懂”这里借用夜色大神的名言作为本文开端。
一日鳌太,是很多户外大神的梦,如果你没有走过鳌太,你可能完全无法理解。如果你走过,你就会知道一日完成会是多么艰难。
一日鳌太,对我来说也像是一个梦,从第一次听说鳌太穿越,到第一次穿越,再到完成一日穿越,历时四年,终于完成。

山依旧在那里,强大的是人
19小时32分,从苗圃(南滩)进山,羊皮沟出山,全程约75km,爬升5000+。这个时间要放到前几年,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但是随着近几年户外运动的兴起,越野赛,超马等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开始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完成一日鳌太穿越早已不再有当初的新鲜感与话题。但山依旧在哪里,他没有任何变化,变的只是人,越来越强大了。
一条线路,一种穿越方式
鳌太是一条极具话题性的线路,也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条线路,一种穿越方式。

一日鳌太绝不是只靠一腔热血就能随便完成的,下面我将会以尽量客观的角度,从线路、天气、经验、体能、装备等几方面来分析一下影响一日鳌太穿越的几个因素。
线路因素——在线路方面,首先你完全不用担心被查。因为不管你是从哪里出来或背着小包、越野包,都没人认得出你是为了穿越鳌太而来。
一般来说,如果在夜里12点进山,根本不会有人在登山口等着逮你。要是真遇到拦截的人,不上也罢。

依照个人喜好选择上山道路
从塘口程秀才家上山和从苗圃(南滩)上山,到盆景园的距离几乎一样。不同的是,苗圃的坡度略缓,一进山就进入土路开始爬升。秀才家到登山口还有三公里的水泥路,车已经可以开到登山口。
苗圃相对走的人少一些,道路较窄草林较深,还少了些像塘口上去那种河道冲刷的乱石路。由于苗圃是我第一次走,在夜里没有注意水源的位置。比较塘口的话,大约在2900营地附近就有水源。
择优选择塘口登山
我们此次选择的是从苗圃上去,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
因为我们并没有住秀才家,怕秀才家人多,休息不好,选择住在了太白县,晚上开车到登山口,哪里登山都一样。是塘口登山口正在修水库,是一个大型工地,队友听别人说挖的比较乱,怕夜里过去不好找登山口耽误时间。他们已经多次从塘口上山走过一日鳌太,想尝试下不同路线的新鲜感。如果是我自己,我还是会选择从塘口登山,因为毕竟走过多次,太熟悉路线了。出山的话,到大爷海后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下山路线,鹦鸽,汤屿景区,铁甲树都可以。
也可以在大爷海或者文公庙留宿,第二天在下山,毕竟24小时内走到大爷海就已经完成鳌太主线的穿越了,可以算是完成了“一日鳌太”。
天气因素——天气的重要性,我想对于每一个走过鳌太或了解鳌太的人都知之甚深。可以说,天气才是保障穿越成功的第一步。

好天气可遇不可求,必须等!
穿越鳌太,最好的状况是至少连续三天都是好天气,取中间一天走最为保险。
出发前应关注太白,眉县,周至,佛坪四个县的天气状况,最为理想的就是这几个县都出现连续几天的晴天。然后在中间区域走。这样穿越过程中变天的概率就会低很多,但是这样的天气情况在夏季实在太难得了。

我们此次就是遇到了这极为难得的好天气,预报天气显示从周三(7月28)到下周二(8月2),四个县均是连续的大晴天。这种情况,这几年夏天还是第一次见。就冲着这难得的天气,我和两位队友一拍即合。决定轻装速穿鳌太。
经验之谈——经验对于鳌太速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走过重装鳌太,建议根本不要去尝试。
除非能力特别强,建议走过三次以上重装鳌太,把路线记清楚。这样你在晴天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看轨迹,找到路,翻石海的时候也不用看轨迹,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也就会安全很多。

本人走过6次重装鳌太,3次小鳌太,分别是:
2017年10月,4天,塘口—鹦鸽(柴胡山),单人2018年6月,2天,塘口—汤峪,单人2018年8月,5天,鹦鸽(羊皮沟)—塘口,多人2019年1月,4天,塘口—桃川(宝河沟),多人2019年6月,3.5天,23公里—铁甲树,多人2020年5月,2.5天,塘口—鹦鸽(羊皮沟),单人2020年6月13日,10小时,塘口—桃川(宝河沟),单人2020年6月25日,11.5小时,塘口—桃川(宝河沟),单人2021年5月,5天,塘口—鹦鸽(羊皮沟),多人万事有风险,该下撤时要下撤!
即便走了这么多次,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19年元旦,原计划冬鳌,因各种原因走顶棚梁下撤;20年端午,原计划一日鳌太,也因天气和羚牛原因走顶棚梁下撤。

毕竟,山永远在哪里,生命只有一次。
体能储备——体能储备无疑对一日速穿鳌太是一个重要因素。虽说塘口到大爷海只有55km,从数据来看,确实不长。

剧烈的爬升,复杂的石海,多变的天气,在加上需要自补给,自导航,其强度完全不亚于一个常规的100km越野赛。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数字迷惑,不能认为自己平时一天可以在自家周边山上走个50km以上的线路,就能挑战一日鳌太。
个人的体能储备
本人除了爱好爬山以外,平时也喜欢跑步,健身,游泳等。今年4月,无锡马拉松破三,实现PB259。

5月南京老山100km越野赛侥幸夺冠,用时12小时25分。截至本次鳌太前,上半年爬山和跑步累计2418km,7月份313km。为了今年的鳌太一日速穿,积蓄体能,实现了月均350km的跑量。
穿越鳌太,有氧运动储备耐力是必须。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24小时完成鳌太穿越,或者只到大爷海完成主线穿越,也并不需要像我这样大的跑量。

但一个月200km的慢跑,或者相当数量的爬山数据是至少的。至少进行2个月的体能训练,每个月也最好能有一次50km以上的跑山拉练,最好先去走走一日武功山,或者五台山,千八,七尖,小鳌太等这类线路测试下自己能力。
基本上如果能13小时内轻松完成武功山到明月山穿越,或者12小时内轻松完成小鳌太穿越,体能基本就没有问题。
关于鳌太线路的三个下撤点
三个下撤点,分别是新导航塔往23公里处,水窝子往宝河沟,2800营地往核桃坪。
基本上从秀才家开始算起,如果晚于7.5小时到水窝子,11.5小时到2800营地,几乎不可避免的要在东跑马梁上走夜路,就不建议继续往前再走,还是下撤比较稳妥。
装备储备——装备对于整个穿越过程也是很关键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轻,如果你背负超过20斤,那穿越成功概率就会大大下降,最好所有重量能控制在10斤以内,非必要不携带;第二个是安全,该带的必须带,保证在突发意外时,保命的装备必须有。

冬季鳌太背包:建议10升以上的越野跑背包,较轻,而且取东西,喝水方便,受力均衡,想跑的话,也不怎么晃,没有的话20升左右双肩包也是可以的。
水具:建议两个软水杯,或者矿泉水瓶,水袋的话,补水比较麻烦,浪费时间,水杯建议能盛1.5升以上的水。
衣服:从开始上山,如果气温合适的话,可以穿着短袖,短裤或压缩裤出发。
建议轻薄冲锋衣裤都带上,如果冲锋衣裤防水很好的话,可以不携带雨衣,反之带上。轻薄羽绒或者羽绒马甲可以带一件。帽子或者魔术头巾带上,防晒要做好,如果遇上大太阳,一天下来几乎会被晒伤。
可以带一件长袖带绒的保暖层备用,可以带一件皮肤衣白天穿,或者带上袖套防手臂晒伤。
其他装备:头灯及备用电池,登山杖,充电宝,充电线,救生毯,卫生纸,垃圾袋,少量现金(可以在大爷海或者文公庙买东西)。
食物:出发前吃饱,路上不必携带过多,到大爷海和文公庙都可以购买,建议携带一些能量胶,能量棒,盐丸,压缩饼干,面包片,干果之类,高能量,低重量,根据自己口感自由搭配。
药品:可以备几个布洛芬胶囊(止痛药),肠胃不好的可以适当带些胃药,其他创口贴什么的,根据自己需要携带,我是没有带。附上我的装备清单——13.5升UD越野背包,庄主3越野跑鞋,BD越野登山仗,软水杯2个,轻量冲锋衣,超轻雨衣,羽绒马甲,短袖,皮肤衣,帽子,魔术头巾,压缩裤,短裤,内裤,袜子,手机,充电宝,手表,手机充电线,手表充电线,救生毯,隐形眼镜,垃圾袋。10个能量胶,5根能量棒,10个盐丸,两块压缩饼干,两包面包,牛肉片几块,一根火腿肠,布洛芬缓释片4片,防水袋一个。
因为出发前看看天气实在太过于好,所以又减了些装备,比如冲锋裤,长袖保暖衣等。时间参考——全程总用时19小时32分,具体行程数据如下:
两位大神队友的介绍
下面介绍一下本次穿越我的两位大神队友,都是ITRA表现分700以上越野跑的高手。
咋了——来自西安,资深户外驴友,重装走过多次鳌太,也走过多次一日鳌太,骑行大神,现已转战越野赛场,并且多次收获百公里赛事冠军。
比如江南100,江山100,武功山100等,还有国内最难的百公里赛事,爬升10000多的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都收获冠军。
这次鳌太穿越,他用时不到19小时,完成从苗圃到药王谷(柴胡山)的穿越,实在太快了,这个记录可能要保持很多年了。
王一郎——来自西安,多次征战168越野赛的大神,黄龙100km,168km极限越野赛双料冠军,今年西安马拉松首次跑全马,就跑出了255的好成绩。
今年6月刚和咋了速穿过一日大鳌太,用时21小时。这次鳌太速穿,居然全程不用登山仗,最终耗时19小时完成从苗圃到羊皮沟穿越,实在太过强大。
历时四年,重启鳌太一日行
7月30号周五上午从洛阳乘坐高铁到达西安,咋了开车接上我和王一郎后,直奔太白县,大约下午两点多到达。
之所以要早点到太白县,是为了能在晚上出发前睡上几个小时,养足精神。毕竟从晚上出发后,可能20多个小时都无法睡眠,还要进行高强度运动。
晚上十点又过来了一个伙伴weipeng,大家都喜欢叫他大师。他是自己下班后从西安开车过来,临时决定加入,也曾走过几次一日鳌太,体能非常好。
与咋了、weipeng哥的相识
这次因为咋了开始节奏带的太快,weipeng哥在我们一路到白起庙后,决定不走大鳌太,走到水窝子后原路返回了。这里还得说下我和咋了和weipeng哥的结缘,也同样是因为鳌太。
2019年端午节我和几个朋友重装穿越鳌太,在东源营地等待后边队友,烧了些热水,正好遇到咋了和weipeng两人结伴轻装速穿鳌太。
当时还不到下午四点,他们已经到了东塬,他们状态还很好,成功在望。就在东塬聊会天,然后一起同行至万仙阵并合影留念,只是当时并未加微信,很是遗憾。
有缘再见,真的不是一句客套话
就在2020年6月12号,我独自去塘口准备进行一天的小鳌太穿越,是为端午节大鳌太一日速穿做一个时间测算。不曾想当晚在秀才家再次偶遇weipeng哥和咋了。
因为我装备不足,到的也比较晚,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出发,去尝试鳌太穿越,但是这次就加了他们俩微信,并时常交流,所以最终才有了这次鳌太穿越。
那次由于天气原因,我冒着雨完成小鳌太从宝河沟出山,浑身泥泞,他们则走到2800后从核桃坪下撤出山,那次天气预报晴天多云,看起来还不错,没想到,我还没到大梁,就开始变天,所以,鳌太的天气真的太需要好好研究了。
言归正传,晚上十点半左右大家换好衣服,开车前往起点苗圃登山口。
关于携带水的数量
我原计划带三瓶水,还计划快到盆景园再补一些,好熬到水窝子,水窝子有咋了朋友在扎营,可以补点水。
谁知咋了和一郎都只带一瓶,他们上次从出发到南天门都只喝了一瓶水,我感觉自己还是挺耐渴的,伏天跑步30km以内都从不喝水,最终带了两瓶水出发。事实证明,晚上凉快,确实很省水,我从出发到水窝子也只喝了一瓶,如果节省点,半瓶也可以。
但这并不是建议,只是建议大家不要高估自己的喝水量,避免携带过多水,负重过大必然导致速度降低,大家去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喝水量来决定带多少水,白天太阳大,就比较费水。
这条登山路线刚开始是一小段机耕路,很快就进入小土路,坡度比塘口前边的水泥路略陡。
塘口从程秀才家出发到修水库地方的登山口大约3km,如果大家走鳌太时不想走,可以包车直接送到登山口,这样就省了3km,节约半小时。
刚一出发,咋了和一郎就在前边跑了起来,虽然是缓坡,跑的也并不快,但是作为近两个月都没有爬过山的我,感觉非常吃力,几乎是咬牙在跟着他们。weipeng哥也表示,这个节奏太快了,他可能跟不了全程,其实我当时也是同样想法,2km不到,小腿就已经酸的不行,那个酸爽,感觉随时可能都会抽筋。
快到大梁上时,为了防止大梁上风大,会冷,大家卸下装备把冲锋衣或外套穿上,实际上由于白天可能温度很高,大梁上风很小,而且是暖风,一点都不冷,跑起来还会热。
2:27分抵达盆景园、白起庙
路过盆景园营地,大家水都还比较多,所以都没有补水,也没有注意路上的水源在那个位置。
2:31分,到达白起庙。weipeng哥决定不跟着我们节奏走了,他决定自己随便走走就原路下撤了,因为车停在太白,所以他最终走到水窝子后,原路返回,又回太白县睡觉了。
到了白起庙,咋了需要上厕所。但我和一郎俩人也不敢停下脚步,主要是我不敢停下来,怕他在前边带节奏太快,会把我带崩。
于是我俩结伴,先他而去,大梁上比较平坦,路虽不太明显,但在头灯的照耀下,依然不难找到,于是我俩,一路小跑,径直往导航架石海方向跑去。
3:08抵达架前石海
架前石海是整个鳌太石海中最为简单的一个,理应偏左边行走,翻过几块石海,就到了土路上。绿色的为错误路线,很多散驴容易走错路
然后沿着土路走即可,到了顶上,如果想去导航架在往右切过去即可,千万不要在翻石海前就朝着导航架的方向走,这样你就要翻越很多石海,多耗费很多体力。
到顶后,我们没有往导航架方向走,直接顺着左边主路往药王庙方向走去。
过了导航架后,基本是平路和下坡为主,我俩继续一路小跑,期间还遇上两只羚牛,一只是听到我们脚步声,迅速跑走了,另一只则是卧在地上,我用头灯照了它一下,只看见黑夜里两只泛着绿光的眼睛,很是渗人,我们迅速跑开。
遥想到2019年元旦,曾经在新导航塔下扎营过一晚,全靠那个铁架子拴住风绳才能安心睡一晚。那次也是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
当时约伴几人,一起走冬季鳌太,当天从2900营地出发,计划赶到药王庙扎营,结果就是队友腿膝盖有点伤,走得特别慢,仅仅从导航架下石海前边到导航架附近就走了几个小时。
当天中午起了巨大的白毛风,能见度很低,走过的地方,踩过的脚印,瞬间都看不见了。我和峰海在前边带路,在导航架附近大梁上,苦苦登了后队2个多小时,穿上了所有衣服,依然冻得哆嗦。
然而更害怕的是,晚上在哪扎营,大梁上无处遮挡,风这么大,当时已经下午四点,到药王庙是不可能的,天黑后路更看不清,夜里降温太快,队友还迟迟不见踪影,那种焦躁,恐惧,直击内心。
当天的境遇,恶劣的天气,也导致了大家没有信心在完成冬鳌穿越,决定第二天从水窝子下撤。幸运的是第二天看到了漂亮的日出,美丽的云海。过了新导航塔,继续前行,下坡为主,一路小跑,期间我和一郎形影不离,咋了在后边不远处跟着。
有了伙伴,胆子都大了不少!
想到我去年端午节独自一人穿越,就是在此处,遇上一只羚牛从身边呼啸而过,当时一下没反应过来是羚牛,以为什么大型野兽,吓的我心率猛然飙升。
此后在梁上走着都不停的拿头灯到处照一照,总把一些大石头看成羚牛,生怕不小心碰到羚牛,踩到它了,后来不断的碰到羚牛群和落单的羚牛,心理逐渐崩溃,也导致了那次速穿失败,从水窝子下撤。即使遇到羚牛,也没有了当初的慌张。
3:33分抵达药王庙
药王庙是纪念药王孙思邈所建,看着那雄伟的巨型石块垒一起,实在不像天然行成的。
但是如果不是天然行成的,古人何以有那么大的力量能把石块堆积起来,放到现在恐怖并不容易。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匪夷所思。药王庙也是很多强驴第一天的营地,营地不大,比较避风,只是水源不太好找。
到了药王庙用时不到4个小时,咋了说这个速度比他们6月份是已经快了不少,他们6月份用时21小时完成大鳌太穿越。
这是一次超越偶像的速度穿越
比起之前几位我知道的几位前辈都要快一些,比起夜色和海怪他们去年一日速穿鳌太的时候还快了一个小时多点,甚至比之前心魔神颠到药王庙的时间也要快了半个小时。
要知道夜色去年21.5小时穿越大鳌太的速穿记录,已经是非常震撼人心了,可以说是非常快了,我一度认为几年之内恐怕无人能破了,这也是他数次尝试一日鳌太,最为成功顺利的一次。
在他穿越成功后,我也隔空送去了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和祝福。毕竟夜色是我户外路上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人,我初入户外时,他已经是闻名户外圈的大神,后来看了他的帖子,每每都能产生内心的共鸣,鳌太,狼塔,龙眼,大雪塘,总是追寻着他的脚步,一路前进。
40多岁,依然在全力拼搏,百公里,百英里,从不退宿,不断拼搏,不断挑战自我。如果能够超越偶像的时间,我当然是太开心了,而目前我们状态都很好,我们3个于是就计划争取20 个小时完成大鳌太穿越。
4.19分抵达麦秸岭
从药王庙继续出发,开始缓慢的爬升前往麦秸岭。
夜幕下的麦秸岭还是需要注意找路,我们在最后阶段,也没有找到最正确的路,只好一路直拔上去。在刚上山不久,也走错一点路,钻了一点林子,都很短,所以大家在走得过程中一定注意力集中。
4:42分,麦秸岭翻越完毕,开始向水窝子垭口走去。需要注意的是:
晚上从麦秸岭顶往水窝子去确实不好找路。白天天气好,还是比较好找的,夜晚因为有石海阻隔,很难找到最优路线。
索性就靠感觉,笔直的往垭口放向去。这过程中,我和咋了边走边聊,导致他注意力不够集中,还摔了一跤,结果把他那绝版的轻薄冲锋衣给弄破了,让他很是心疼,所幸身体并无大碍。大家在晚上走夜路的时候,千万集中精神,没事不要闲聊。
5:01分到达水窝子垭口
到达水窝子垭口,看到了咋了的两个朋友,他们昨天在水窝子扎营,已经给我们一人煮了一碗泡面。能在这山野之中,还是凌晨,吃到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实在是很奢侈了,再次感谢他的两个朋友。吃完泡面,喝足水,一人又补了一瓶水,继续出发。
这一次的水窝子垭口显得这么平静,微风徐徐,温暖如春。回想到今年五一,忍让心有余悸,鳌太线路再次遭遇山难。
山难还是发生了,愿逝者安息
五一前一天,天气还是很好的。我们在药王庙扎营,第二天早上起来,已经是大雾弥漫。在麦秸岭前的风几乎能把人刮倒,收帐篷都比较困难。
约九点半,翻越麦秸岭途中,开始下雨。十点我们即将翻过麦秸岭,突然遭遇一阵冰雹,不算太大还能接受。11点左右接近水窝子垭口,突然遭遇一阵大冰雹,下的非常急又非常密,砸在人身上非常疼。
我第一反应是找了个石头缝,把头伸进去,背朝天,这样背上有包,并无大碍。队友第一次来,直接蒙了,矗在原地,差点被砸哭。后来示意半天才找到石缝,把头缩进去。
后来听说衡阳队伍有一位小姐姐真的被砸哭了。到水窝子垭口后,虽然已经没有冰雹和雨了,时间也才11点多,感觉天气还是会变化,于是就地扎营了,刚扎好帐篷,又变天了,开始了长达10个小时的狂风,暴雨,冰雹轮番袭击。
一直到晚上十点钟,风和雨才小了下来。这期间不停的有队伍从麦秸岭过来,到水窝子扎营,听到很多人都说浑身湿透了,一直到晚上九点还有人下来,这些人确实受了很大罪,真的可以称得上生死鳌太了。
从我们扎营开始,我最担心的就是帐篷被刮破,因为只带了外账,而且扎营在了垭口,听着呼啸的风声,一直不敢睡觉。甚至已经做好了帐篷被刮破的准备。幸运的是,帐篷经受住了考验,晚上十点后,风逐渐小了,终于能够安然入睡。
5:32分,翻过飞机梁石海,来到大梁顶
飞机梁石海其实是石海中比较简单的一个。从水窝子垭口开始劲直往高处翻越即可,翻过第一个石海,直走一段石海草地混合路面。然后再爬一个小坡就可到梁上。今年五一的时候,看到衡阳队伍翻飞机梁石海的时候准备走右边横切过去,使劲吆喝半天,才把他们喊回来。
右切绝的是大错特错,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所有的石海基本都是走顶最近,个别有路的除外。
去鳌太,我到底图什么?
大约在5:38分,我们抵达鳌太山友遇难纪念碑。每次路过这里,都会驻足默哀。自鳌太线路开创以来,已经有几十位山友在该线路遇难,几乎每年都会有事故发生。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危险的地方为什么要去,图什么。哪你说珠峰或者8000米以上雪山每年有那么多人要去攀登,死亡率那么高,还要花那么多钱,图什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纪念碑这个地方往左边可以通往顶棚粱,到宝河沟下山,往右边去往粱一方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走冬季鳌太,要从水窝子下撤的话,千万不要走传统路线。也就是不要从水窝子营地上顶棚粱,应该先上飞机梁,然后到纪念牌,然后在往顶棚粱方向走。
梁上雪比较硬且好走,水窝子垭口往顶棚粱上,树林子里雪太深,非常难走。
2019年元旦,我们从水窝子垭口下撤,因为之前连续下雪,雪非常深,当时由于经验不足,选择先到水窝子传统营地,然后上顶棚粱,那是一次无比艰难的下撤。
往顶棚粱的树林里雪深及腰,几个男士轮流开路,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几乎都坚持不了10米,就需要换人,动辄陷入雪坑,需要队友帮忙才能拉扯出来,最终在天黑前也未能出山,又在半路扎营一晚。
▲2019年元旦水窝子营地上顶棚粱的雪
过了纪念碑,天已经开始彻底亮了,我们关上头灯继续出发。
远处拔仙台方向已经泛起了红晕,快要日出啦,早上空气好,能见度高,看的非常远,依稀能看到最远处最高点位置的拔仙台。
从飞机梁去往梁一,是一个长长的大下坡比较陡。如果重装的话,我是不敢走太快,轻装的话,可以快速走起来,但是不敢跑。
咋了和一郎这两人,对这种陡坡简直如履平地,眨眼间就不见影子了,甚至我拿出手机准备给他俩拍个背影,手机没打开,他们都跑远了,只能远远看见他们影子。
飞机梁和梁一之间的垭口,海拔相对比较低,有一片小树林,可以勉强做个临时营地,扎几个帐篷。只是没有水源。
在小树林躲过冰雹遭遇
冬天的时候应该算个不错营地,比较避风。18年6月,我独自一人穿越鳌太时候,就刚好在此处遭遇了一阵冰雹。
天气本来是非常晴朗,突然飘来一块云,紧接着就听见一阵打雷声,然后就劈里啪啦的下起了冰雹,当时正好赶到这个小树林营地,赶快捡起地上的一个废弃的地垫放在头顶上,才把冰雹熬了过去。
18年时面对鳌太的我,还是怂了
说到2018年的鳌太穿越,我原本计划是走轻装一天速穿的。
从17年10月第一次鳌太穿越完成后,我就一直在为一日鳌太做着准备,当时反复的看论坛里各种一日鳌太两日鳌太的帖子,来测算时间,体能。
2018年上半年,周末经常性的规划一条50km以上的徒步线路一天走完来拉练体能,3月完成了人生第一场马拉松,4月完成一日七尖,6月完成人生第一场越野赛,而且是一个100km,爬升超6000的秦岭的越野赛,当时自信心很足,认为体能已然没有问题。
可是临近端午假期,临近出发,还是怂了。可能还是因为不够自信,毕竟只走过一次,还是多数时间在雨里雾里行走,对石海怎么翻越还是没有概念,怕路线不够熟悉耽误时间完成不了,也看天气不够好。
最终还是决定带着帐篷睡袋再走一次两天的重装来好好熟悉一下路线。其实那次第一天除了下了点冰雹,整体天气是很好的,要是当时的我有现在的“猛蛇过江”“白衣沽酒”等人的胆识与魄力,或许哪一年就完成了。
一次错过,竟等了三年
怪就怪年少轻狂,2018年,股市持续大跌,作为证券行业者就时间比较充裕,没事经常会出去跑步,爬山,但是不管跑20km还是30km从不热身,也不拉伸,周末常会去嵩山体验高危,高难,高险的攀爬。
8月份反穿龙眼四姑娘山大二峰连登,反穿大鳌太。国庆节和峰海、青芽走了5天半的狼塔CV连穿。
10月20号,更是在没有怎么系统训练的情况下,西安马拉松轻松跑了313,让我一度太过膨胀,认为自己也可以像那些越野大神一样,背靠背参加比赛。
10月27号,报名了南京老山100km越野赛,往后接连报名了郑州马拉松,嵩山马拉松等赛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西安马拉松最后几百米的冲刺造成右小腿轻微拉伤没有彻底恢复好,彻底为10月27号老山100km越野赛埋下隐患,然而老山越野赛我一开始还是猛冲猛打,甚至还定下了15小时完赛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还不带登山杖,太膨胀了。
结果就是啪啪的打脸,50km以后腿疼的已经跑不成了,坚持走到83km处,再也走不动一步,被人搀扶到收容车上退赛。谁能想到,这一伤竟是一年多,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饱受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折磨。
然而19年赛事多,诱惑大,自己太过急功近利,总是导致没有伤病彻底恢复好就重新复发。这样整个2019年就在跑步,伤病,越野,伤病的死循环里反复,从而也失去了一日鳌太穿越的机会。
直到2020年初的疫情来临后,赛事全面取消,呆着家里,我才重新制定了恢复计划,不在追求速度,佛系训练,跑量慢慢增加。五一又重新走了两天半的大鳌太,6月13号走了一日小鳌太,2020年志在必得,一定要完成一日鳌太。
只可惜, 天不遂人愿,你越是苛求什么,越是求之不得,端午节因为各种原因走顶棚粱下撤后,2020年的整个夏季,就再也没有一个周末不下雨的。罢了罢了,只好继续等来年。
6:03分抵达梁一
到达小树林营地后,就几乎没有下坡了。
开始一路爬升要翻越粱一,前边的路很明显,基本都是土路,沿着路的痕迹走即可,到达最后一段石海前的时候,这时候左右出现了两条路,左边以横切树林为主,爬升比较少,右边是一路攀爬石海,基本快要登顶。两条路都可以走,一般来说夏季秋季走左边,比较快,节省时间。
春季冬季走右边,翻越石海,因为左边处于阴坡雪会比较深无法通过,建议五一之前都走右边翻石海,我们此次走得是左侧的横切路线。
6:19分开始向粱二进军
粱一到粱二之间约1.5km,基本都有路,上上下下的沿着山脊走即可,只有最后一段直拔是一段纯石海路面。走的时候注意找路,这段路中间,经常性的土路被一小段石海阻隔,以至于很多朋友,进入石海都迷失方向,在找不回正确的路。
纵观整个鳌太主线,如果全程走正确路线,没有什么危险的地方,难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悬崖峭壁的地方让你哆嗦着腿过,所以看好轨迹,找准路线。
粱二前石海下的小垭口,是我第一次鳌太的露营地,那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17年一人穿越鳌太,领略到死亡气息
2017年国庆节我独自一人穿越鳌太,原计划第一天就直接从秀才家走到2800。
早上四点多出发,下午两点多到达水窝子后盘算着应该走点夜路能赶到2800,于是就接着走,那是只是起了大雾,并无大碍,后来又是大风,下雨,大雾,能见度非常低,石海上频繁看轨迹找路,非常耽误时间,直到下午六点才翻过粱一。
那时挺绝望的,没有合适营地,天色已黑,没有一个人影,只有自己一人在茫茫石海上负重前行。来到粱二石海下,绝望中看到一块草地,虽然只是一个斜坡,但是总好过石海,于是在雨中把帐篷扎起来。幸运的是,正好有一块大石头挡住帐篷,可以稍稍减弱一下大风。
即便如此,晚上依然睡不着,晚上风实在是太大,一直担心帐篷会被风刮破,或者刮飞,这样就没命了,夜晚又起来不停的往帐篷里般石头,用很大的石头压住地钉,外帐。
主要还是没经验,药王庙时就已经起了大雾,水窝子应该扎营的,可我还是选择继续走。
飞机梁下的小树林遇到几个驴友,他们喊我在哪里露营,我却觉得能赶到2800依然我行我素,因为我只从地图上看公里数没多远,却忽略了翻越石海的难度,更忽略了天气。
所以,朋友们以后再穿越鳌太的时候,但凡遇上不好的天气,或者要变天的情况,尽早找到合适营地扎营,千万不要冒进,安全第一。
6:46分,粱二峰登顶
粱二峰实际上不用完全登顶,可以稍微省一点力。从石海上到快到顶时候,稍微往右边横切一下就,直接到土路上了。离最高点也就几个大石头的距离,有时间完全可以去最高点拍个照,休息会。粱二顶的风景独好,视野开阔,粱一粱三风光,尽收眼底。我们因为赶路,这个地方没有拍照。
▲2018年6月14号,从粱二顶看粱三
梁二登顶后,往左边沿着土路横切,路相对比较明显,一路下降一段,然后开始缓慢爬升一段,只有很短距离的小石海需要翻越,最后一段冲顶路线,也是环绕着横切上去,没有石海需要翻。
▲粱三爬升示意图,基本沿着山脊线横切走,
7:17分,粱三峰登顶
说是登顶,其实还有几米的爬升,时间充裕的可以上顶拍照,我们自然是不会上去了,跟着大神一起走,连拍照时间都没有。从梁三顶出发去往2800营地,约2.5km,基本都是下坡,而且坡度缓,路况好,是全程为数不多的适合跑起来的路段,喜欢越野跑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跑起来。
从2800营地开始,往梁三和金字塔方向各有一段树林子路,是比较低矮的松树林,长得很密,以往,这段路在冬季春季是很难走的。
冬季不用说了,全是深雪,根本就找不到路,只能依靠经验和轨迹来判断。现在的树林子路,已经修的有两米多宽了,三个人并排走都不会太挤。
那可是相关部门拿着电锯锯出来的,在粗的树干,只要挡路就是一电锯下去。听说2800往核桃坪下撤的路修得更宽,伙伴们再也不用担心迷路啦。
7:50分到达2800营地
到达2800营地后,大家的水都还比较足,所以就没有停留,直接往南天门方向走去。从水窝子营地大家出发的时候都是带了一瓶水,因为太阳六点钟才出来,天气还不热,所以水消耗的比较慢。一瓶水也可以坚持到南天门。
相对而言南天门的水源似乎比2800要好一些,每次都很好,看来可以作为固定水源了。
只是南天门营地较小,比较平整的地方太少,去的晚就只能扎斜坡上或者不平的地方了,2800营地则是一个超大营地了,扎上百个帐篷都不在话下。
从粱三下2800营地树林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我们下的比较快,我带的帽子帽檐也比较长,就没太注意头顶上,一个不小心,直接脸撞在了一根倒塌的树木的树干上了。
建议大家在走树林子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头顶上方,小心碰到,因为经过冬季的大雪,很多树木会倒塌,横在两颗树的树杈上,让人防不胜防。
从2800营地左侧(南坡),有一条下山线路,可以一路下撤到核桃坪,大约20km,一路下降。
因为上边修监控的原因,这条路也变得宽了,比较好走。据说在2800营地下方一两公里的地方,还出现过大熊猫的踪迹。
2800营地这个地方,前几年查的比较严的时候,太白山某局会排工作人员驻扎在这个地方来拦截穿越的驴友。
19年端午,遇鳌太被拦事件
2019年端午,我们十几个人的队伍,在粱三遇到一队反穿队伍,这队人就被驻守在2800的工作人员发现拦截并登记,但他们也并没有就此下撤。
我们当然也就继续前进,在到达2800营地前,我就交代大家,从左边垭口下方林子里斜切过去。
如果被逮到,坚决不要交出身份证让其拍照。结果就是,大家在通过垭口下方时,虽然很小心,很安静,还是被发现了,因为他们扎营的位置视野太好,几乎很难混过去,穿迷彩服的人追了过来。
跑的最慢的几个女队员还是被抓到了,带到下边营地,然后我们一个领队带着对讲机就去下边营地了。
结果沟通很畅快,哪几个工作人员也没有为难的意思,就是坐在哪大家聊聊天,拉拉家常,很快又放行了。由此可见,太白某局在山上派人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真正处罚的事实是很少的。
8:35分到达南天门营地
从2800营地到南天门,将近3km的爬升路段,用时约45分钟。虽然这个时间比以往都快,但是按照轻装速穿来说,比早上刚出发的速度已经明显慢了下来,可见体力消耗不少。南天门营地在全程的35km的地方,按照大鳌太全程约75km,这还不到一半,而且还只是早上太阳刚刚出来,还并不算热,看来下半程掉速已经不可避免了。
鳌太的生态危机
南天门营地虽然不算大,但是依然遍地垃圾,着实让人心痛,鳌太这几年线路被封也有这方面原因,就是垃圾过多。
希望大家在每次穿越的时候,都能做到,只留下脚印,把所有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保护山野环境,我们都应该尽一份力。
在南天门营地每人补了2瓶水(1升),继续出发。由于这时太阳已经彻底出来了,气温不断升高,其实这次补两瓶对我来说真的有些少。
在上金字塔的途中,还遇到了几名走重装穿越的驴友,其中有人还认出了我,可能之前看过我写的帖子,然后就一起在金字塔下留个合影,几乎每次走鳌太都会碰见一些素未谋面的朋友。
因为热爱,能够在毫无人烟的大山相遇,这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8:45分到达金字塔下
金字塔的石海是全程最简单的石海了,几分钟就可以上去,稍稍偏左直上即可。
金字塔顶是一个大平顶,石头路和草地混合路面,如果天气好的话还是比较好找路。
大雾天气的话可能需要仔细辨别轨迹,金字塔顶不适合扎营,一是无水源,二是海拔高(3420米),非常平。
如果有大风的话,没有什么遮挡,非常危险。上到平台上之后,一路靠左边走,然后翻过一个小垭口,开始往塔一去,基本上是一路横切,为石海和草地混合路面,路基本很明显。
9:18分来到塔一石海下方
塔一这个地方是全程的一个重要分歧点,有两条路可以过。一个是右侧,直接爬升石海,一路爬到顶,然后一路下降,特点是翻石海比较费劲,路不明显,到顶后就比较轻松。另一条是左侧,横切为主 一开始有比较明显的路,然后越来越不明显,上上下下,也要翻石海,最终在前边垭口汇合,特点是,缓慢的上升下降,但是后边容易走错,因为看起来都很像路,有时候可能会在横切的过程中越走越偏。
从两步路路网上来说,左侧右侧大概各有一半人走。但是右侧轨迹明显集中,左侧很分散,说明左侧的路线不容易辨认,有很多条,容易走错,左侧大部分为散驴,AA队伍路线行走,右侧商业队,有向导的队伍走得多。
这次我们三个到此地后,我选择走右侧直拔上顶,咋了和一郎选择走左侧横切,我们几乎同时到达垭口再次汇合,看来他们对左侧的线路也是非常熟悉。
9:23分,来到塔一顶
塔一到塔二顶的线路,一路在沿着山脊行走,右侧为主,但是因为很多石海比较陡峭,部分路段需要到左侧横切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样会比较省时省力。
9:52分,塔二登顶
塔二前有两小段石海路面,第一段石海并不难,应该一路走右边上,然后直接上顶。这次跟着队友一起 ,走了左边横切一段,也不算慢,但感觉还是走右侧直上要快一些。第一段石海走完后,下降一点到小垭口,翻越最后一段石海,直上即可,石海不多,路比较明显。
10:17分到达塔三
塔三不用登顶,从塔二到塔三都有比较明显的路,基本草地为主,偶有石海,一路沿着右侧山脊横切,上上下下,比较简单。因为此次行程时间比较紧,没有充足的时间拿出手机拍照,为了更直观的介绍鳌太,所以用了大量过去拍摄的照片。
10:34分到达西塬营地
西塬营地是个临时营地,是一个不大的垭口。这个营地不太理想,首先是不太平整,其次是不够避风,三是水源不好,水源在右侧(南坡)往下约50米的的地方,如果长时间不下雨,这个水源可能会干涸,所以也可以说季节性水源,夏季多数时候都会有水。虽然是一个临时营地,依然是遍地垃圾。
另外,这个地方是全程为数不多的手机信号点,电信有信号,其他不清楚,信号位置位于西塬营地往九层石海方向去的小坡上。
今年五月我还在此地给家里打过电话,据说还有3G信号可以发朋友圈。
到了西塬,趁着一郎方便的时候,我在此坐下休息一会,拿出东西吃了不少,咋了则先行出发,去东塬跟他一个朋友汇合。从塔三下来,我们状态都还比较不错,基本都是一路小跑。
10:42分,等一郎过来,我们一起离开西塬,前往九层石海。从九层石海入口处到顶,用了整整39分钟。搁到以前,重装也就是这个速度,只是经过十个多小时的奔走,身心已经非常疲惫,不掉速是不可能的。
整个九层石海,其实并不难走,距离大概只有1公里,爬升不到约360米。如果找到最优路线,翻石海的地方应该不足四分之一,大多数都是在石海中间的草地上行走。
我和一郎结伴行走,全部找到最优路线,只是体力下降,确实是爬不快了,只能匀速慢慢往上爬,这一段爬升确实是全程比较难的一段,主要是坡度大,石海多。
有很多朋友,爬九层石海的时候都是一路朝着最高处爬,其实是不太正确的,前小部分是直上,后边慢慢的偏左侧。
主要看石海上的玛尼堆,红色油漆,或者插的棍子,压的布条,都是路标。找准正确的路,确实能节省不少体力。
记得17年10月第一次走鳌太时,因为线路不熟,负重过大,且刚下过雪,花了近三个小时才爬到顶上。
翻过九层石海,到达太白梁,鳌太的有难度线路已经基本完成。此处距离起点已经有近44km,行程过去大半,用时11个半小时,已经比最初计划快了很多,虽然很是疲惫,但是胜利已经在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太白梁顶到东塬营地,大约3.5km,这一段路很好走,基本都是纯下坡路段,原计划跑起来,觉得30分钟应该能到东塬营地。
可惜的是,可能在西塬营地吃东西吃多了的原因,也可能是天气太热了,状态不好,或者是身体本身消耗以及很大了,体力快要枯竭,刚跑了几步,就感觉小腹位置有些疼痛,就像平时刚吃完饭出去跑步的感觉,只好停下来慢慢走,一郎状态还很好,就让一郎先跑。
到东塬营地之前的树林里,还偶遇一只小羚牛,看见我之后转身就往山下跑了。12:22分到达东塬营地
东塬营地有一顶帐篷和几个走重装的驴友在此休整,东塬营地是全程最重要的一个营地之一。营地地方大,避风,水源好,大多数走重装的驴友都会在此扎营,休整一晚。东塬营地接下来就是翻越万仙阵。
走东跑马梁到大爷海,东跑马梁在好天气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风景独好,在恶劣天气就是地狱,整个鳌太最要命的地方,也是出事最多的地方。
所以如果到东塬已经比较晚的话,尤其是天气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切记不要在冒险去大爷海。
到达东塬营地后,我们各自补了些水,看他俩状态都很好,我感觉我是跟不上他们的速度啦,于是商量一下,让他俩不用再等我。
他俩还是都想走药王庙(柴胡山)出山,要比羊皮沟多出5km左右,我则是计划从羊皮沟出就可以了。
而且这个时候已经离大爷海景区很近了,天气除了热,已经算是很好了,按照这个时间大家都能够在天黑前完成大鳌太穿越,安全方面已经没有问题。
所以就商量大家都按照自己节奏各自走吧,终点汇合,于是从东塬开始不久,我们就算分开了,一直到出山后重新汇合。
13:01分,到达万仙阵
万仙阵上摆放了无数的玛尼堆,可能很多队伍在此等队友的时候都会垒砌一个玛尼堆。18年8月我也曾经堆砌过一个。晴朗天气下,这个地方看起来很漂亮,没什么不同,但是在大雾弥漫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显得很邪门,到处是石头阵,进去之后如果不靠轨迹很难找到出路。
13:18分,到达雷公庙
在雷公庙这个地方,有一块石头上用红油漆写着,距离大爷海6.5km,现在虽然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清晰,但依然可以看见。实际雷公庙距离大爷海还不足6km,但正是这短短的6km,却让很多驴友走上了不归路。
从万仙阵开始到大爷海这不到7km的路程内,就是东跑马梁,所谓跑马梁。就是又宽又长的大梁,先是一段缓慢的下降,到达最低点后开始一段缓慢的爬升,直到大爷海或拔仙台,爬升大约也就200米左右,正是因为这个数据看起来过于简单,所以才让很多朋友在此掉以轻心。
7km,爬升200米,可能平时你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但现在远远没有那么容易。高海拔,负重,最后爬升阶段,强弩之末等因素都决定了这段路并不会那么轻松甚至说很困难。如果在加上突如起来的恶劣天气,无疑对于徒步者来说是雪上加霜。
短短的6km,却让很多驴友走上了不归路
这段大梁是鳌太事故率最高的路段,远的不说,近几年如2017年五一,三名来自云南的驴友在遭遇暴风雪后在雷公庙附近遇难。今年五一,有一位驴友在二爷海附近遇难,还有好几起游客从大爷海误入跑马梁后走失遇难的案例。
主要原因就是大梁太过平坦无遮挡,在恶劣天气到来的时候,无处躲避,大风大雨,很容易造成失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恶劣天气情况下,比如大雾出现的时候,本来很明显的路,就会非常难找,原本2小时能走完的可能4个小时也难以走完,甚至还会出现完全走错,走反,彻底迷失在大梁的情况。
所以,大家在准备过跑马梁之前,一定要看好天气,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旦天气不够理想,一定不要着急过,等天气变好再过。如果在雷公庙之前天气突变,尤其是大风大雨的情况,尽量返回下撤到东塬营地扎营休整,如果已经过了雷公庙,又遇上极端恶劣天气,尤其是风特别大的情况,可以返回雷公庙扎营,虽然这个地方也不咋样,但是在整个大梁上,此处好歹有一些石头作为围挡,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比完全暴露在大梁上要好的多。
2018年端午时候我独自穿越鳌太,在到达雷公庙后突然变天,大雨伴随着狂风,非常迅猛。我穿着冲锋衣裤,雨衣,但依然避免不了袖口,领口进水,依然感觉非常冷,停下来很快就会失温,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必须迅速赶到大爷海,否则的话可能就回不去了。在强烈的求生信念下,顶着暴风雨赶到大爷海,虽然被虐的不轻,但是好歹保住小命了。其实当时那种情况下,最稳妥的应该是返回东塬扎营等天气变好在走。
14:38分到达大爷海
快到大爷海和拔仙台的岔路口时还在做思想斗争。到底上不上拔仙台呢?原计划是上的,其实没多高就100米爬升而已,考虑到水已经枯竭,体力也下降的很厉害,拔仙台也已经上过好多次了,又怕咋了他们出山早等我时间长,总之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决定不上了,直接到大爷海了。
应该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这次的大爷海显得非常的冷清,没有几个人。
记得18年端午节,由于到大爷海比较晚,100元一个的床位全部满了,甚至扎帐篷的地方都快没有了,那真是热闹,人声鼎沸的。
原计划到大爷海买瓶水,吃碗30元一碗的挂面,现在也不知道又涨价了没,反正文公庙的东西涨了不少,为了节省时间,不吃了,也不买水了,就蹲着路边喝了一口大爷海的水润润嗓子算了,到文公庙在进行补充。
如果有条件在大爷海扎营的话,一定第二天要起早上拔仙台看日出,真的漂亮。从二爷海垭口位置,如果不想走大鳌太,也不想走汤峪景区出的的话,可以走二爷海方向,然后三爷海,玉皇池,南天门,老君殿,一直下到铁甲树,从厚畛子镇出。
这条线路比较近一些而且没有什么爬升,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出山口坐车有些不方便,厚畛子镇到西安去不太方便,包车费用较高。
15:22分到达文公庙
从大爷海到文公庙,不到3km,虽然已经进入太白山景区,都是石板路,但并不是那么轻松,要横切好几个山头,上上下下的,挺费力气。我这时候也已经进入很疲劳的状态了,即便到了景区路上,也已经跑不起来了,只能慢慢走了,居然花了40多分钟才走到文公庙。
到了文公庙,发现自己也确实有些饿了,而且带的东西也基本消耗完了,水也没有了,就到文公庙的小卖部买些吃的补充下体力。很多一日速穿的朋友们会带很多吃的,但只要够用就行。在高负荷的运动下,其实是吃不了多少东西的。
从文公庙有个岔路口,右边走景区石板路,往小文公庙方向,然后到天圆地方就可以坐索道下山,然后乘坐景区的班车就可以出去了,也可以继续走到上板寺,然后走台阶一路下去到下板寺坐班车出山。
左边的话,就是大鳌太的线路了,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羊皮沟或者柴胡山出山,左边下山的路可不轻松,到羊皮沟的水泥路还得17km,而且还有不少爬升,大多数重装驴友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出山。我们志在一天完成大鳌太穿越,自然选择走左侧下山。
16:25分,到达放羊寺
文公庙到放羊寺3km多点,爬升也不大,基本以下为主,居然用了快一个小时,比我前几次重装都慢,看来真的是累了,一点跑不起来了,而且连走都走不快了。
放羊寺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营地,非常大很平整,只是水源有些远。而且在春季的时候去取水源的路上有很多积雪很难通过。17:07分,到达明星寺
放羊寺到明星寺距离3km,没什么爬升,基本都是下降和横切,而且路况也比较好。冬季和春季会比较难走,很多地方处于阴坡,积雪较多。
18:16分,到达平安寺
明星寺到平安寺走的真的有点崩溃了,也就3km距离,居然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条路已经走过多次了,虽然知道有五上五下,但是每次都觉得挺轻松的,没有多少爬升,很快就到了。
这次怎么感觉这么难,怎么上完一个坡还有一个坡,怎么就是没有尽头了,这段路上我不住的拿出轨迹看,甚至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怎么这么远,还没到。
这次怎么感觉这么难,怎么上完一个坡还有一个坡,怎么就是没有尽头了,这段路上我不住的拿出轨迹看,甚至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怎么这么远,还没到。
等到看到平安寺的时候,真是大喜过望,终于所有的上坡都走完了,心理很激动,终于可以完成一日鳌太的夙愿了。
19:32分,到达终点,南苑村农家乐。
这段最后的下坡路段,长达8km,已经顾不上什么疲劳不适了,1小时18分,就跑了下来。总算完成了,19 小时32分,一日鳌太,没有辜负这半年多的体能训练,没有辜负自己的流过的汗水。
出山后得知两位队友都早已出来,咋了用时不到19小时完成了从苗圃到药王谷(柴胡山)的穿越,一郎和我一样的线路,用时正好19小时。
再次感谢两位队友,是你们强大的体能带动了我,鼓舞了我,给了我信心,让我第一次一日鳌太就如此圆满。再次感谢秦岭大地的包容,日复一日的念,年复一年的来,虽多有叨扰,却始终心怀敬畏。
鳌太,是我户外生涯的起点,对我有着太多特殊的情结和意义。至此,一日,两日,三日,四日,五日,正穿,反穿,单人,多人,春季,夏季,秋季的鳌太都已完成,唯缺冬鳌。唯愿早日完成。
鳌太,来日再见。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